記者 陳全義
張麗霞
見習記者 李慧瑩
2021年11月27日晚上8點,央視《中國考古大會》節目播出了《探秘八九千年前的家園——賈湖》,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遠古中華文明;2023年3月26日晚,央視《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播出了字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賈湖遺址和《說文解字》作為漯河的兩張文化名片,雙雙登上央視,對彰顯漯河文化特色、提升漯河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實,漯河還有一張文化名片,那就是岳飛文化。
岳飛(1103年至1142年),生于河南安陽湯陰,葬于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載入史冊的郾城大捷是岳飛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就發生在漯河。漯河有很多關于岳飛的記載、傳說和歷史遺存,岳飛的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此外,專門為紀念岳飛而修建的岳武穆祠也曾在漯河存在數百年??梢哉f,岳飛文化在漯河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電影《滿江紅》熱映,在社會上掀起一場尊崇岳飛、吟誦《滿江紅》的熱潮,各地與岳飛有關的元素,如岳飛廟等都火了起來。為梳理、盤點岳飛在漯河的故事,記者進行了四個多月的采訪,在《漯河日報》的《漯河故事·厚重漯河》欄目發表了“岳飛與漯河”系列文章。記者采訪中聽到不少讀者建議,漯河應擦亮岳飛文化品牌,將岳飛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之中,利用漯河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岳飛故事、傳承岳飛精神、弘揚岳飛文化,在漯河形成三張文化名片,即賈湖文化、許慎文化和岳飛文化,打造漯河文化高地,豐富漯河文化內涵。
消失的岳武穆祠
“漯河曾經有岳飛廟。”近日,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記者見到了副所長趙永勝。他說:“岳飛的郾城大捷名垂青史。后人為尊崇和紀念岳飛,修建了岳武穆祠,民間俗稱岳王廟。岳武穆祠位于郾城忠義街北頭,如今已不復存在。”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明嘉靖《郾城縣志》城池圖中標識有“武穆祠”。這應是官方史料中關于漯河岳飛廟的最早記載。同時,該縣志里記載有岳飛郾城大捷的內容(節選自《宋史》)。
在明崇禎《郾城縣志》中,地圖上也有“武穆祠”的標識;卷之四中有“岳武穆祠”的簡介:“在縣治西北,嘉靖三十七年,邑人按察司副使陳璣建。”
清乾隆《郾城縣志》卷之七《藝文篇》記載了明朝王誥撰寫的《郾城縣岳忠武廟碑》:“有宋岳忠武王,精誠振激,英爽群蒿,生前經略征戰之場,尤其陟降薄游之昭著者,若郾城可以建廟祀矣。先是廟湫隘,非愜神棲,邑蓮齋陳公僉志、邑侯濼陽李公以歲德乙卯之二月,辟地鳩材,培新拓舊……十一月落成……”
同時,《藝文篇》也記載了傅豫撰寫的《岳忠武王廟碑》:“郾城再捷,兀術喪膽,恢復之機,于此而決,賊檜之忌,于此而深。夫郾城者,忠武立功之地……郾城忠武祠,為前明邑紳陳副使璣所建……”
陳金臺撰寫的《郾城縣記》卷三《疆域篇》記載:“岳忠武廟在忠義街北,明嘉靖三十七年,邑人湖廣副使陳璣建,正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二間,后閣三間,樓二層,東西廂房六間,大門三間,門外鑄鐵跪像四。萬歷二十七年,知縣張調元重修;三十六年,署知縣鮑孟英重修;天啟元年,知縣金用明于正殿前建包廈,合邑士民同修。清乾隆十八年,知縣傅豫率僚屬紳商同修。后均由紫岡保大陳村合族捐款公修。”
《郾城縣記》卷十七《金石篇》之《郾城縣岳忠武廟碑》記載:“明王誥撰。稱先是廟湫隘,邑蓮齋陳公僉憲、邑侯濼陽李公以乙卯二月別為忠武建廟,十一月落成,請于臺省,春秋致祭,并以烈文侯憲、承宣使子云從祀。乙卯為嘉靖三十四年。”
《金石篇》之《郾城縣岳忠武王祀典明文》記載:“敘郾城縣申請比照祥符縣朱仙鎮舉行忠武祀典事也。王誥碑稱邑蓮齋陳公僉憲、邑侯濼陽李公辟地鳩材,培新拓舊。若璣與孝同建廟者,尋此文則實璣所捐建,誥固未之能詳。申請舉行祀典為李孝,申請祭文則為武建邦。建邦繼孝之任,立石應在誥碑之后……”
《郾城縣記》卷七《學校篇》記載:“凡祭岳忠武祠,以每歲春秋仲月望日。祭品:白色帛一、羊一、豕一、清酒一尊、饅首三分、粉三碗、燭一對、香一炷、紙一百張、果五品。祭文:維某年歲次某某月朔越某日某官某致祭于宋岳鄂忠武王之位,曰:‘昔宋祚式微,嗟哉北狩;維王精忠,智勇天授;義旅奮揚,強敵顛踣;恢復指期,權奸讒構;業廢垂成,民嗟遺孑;志決身殲,賢忠悲咽。惟此郾城,膚功昔揭;勝算丹衷,于今為烈;廟貌聿興,式懷崇德;只薦牲牢,英靈來即。尚饗!’右上香、讀祝、奠酒,行一跪三叩禮。”
記者發現,建岳武穆祠的陳璣,是明朝風憲官,今源匯區大劉鎮大陳村人。在不少歷史記載中,岳武穆祠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而據明朝王誥撰寫的《郾城縣岳忠武廟碑》,該祠為嘉靖三十四年修建。
記者在明嘉靖《郾城縣志》中看到明朝陜西提學副使何景明路過郾城時寫的《題岳武穆》:“汴洛腥膻寢廟空,中原恢復仗英雄。黃龍未遂長驅志,鐵馬猶存舊戰功。貔虎散歸烽戍老,河山遺恨古今同。西風一掬懷賢淚,灑向荒煙夕照中。”明朝山西按察司僉事劉玨路過郾城時寫的同題《題岳武穆》:“郾北師還事已休,憑誰重報主君仇。洛中故國非周土,江左新亭半楚囚。和議自遺千載辱,蠟書空送兩宮愁。傷心多少英雄淚,付與溵江日夜流。”記者查閱資料粗略統計,其中以《岳忠武祠》為題的詩文在10篇以上。
尋訪岳武穆祠
在市區黃河西路北側,郾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東邊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叫忠義街。
近日,記者到忠義街探訪。在忠義街北頭,經過一個月亮門,看到一道院墻。附近居民葉先生告訴記者,院墻內就是原來的岳飛廟。這道院墻上原有一個門洞通往岳飛廟,如今已被水泥墻封砌。記者看到,岳武穆祠現址為市第五人民醫院,里面正在施工建樓。
記者走訪發現,附近50歲以上的居民大都能回憶起岳武穆祠的模樣。“小時候經常在岳飛廟里玩兒,之前還有幾通石碑。”住在附近的榮先生指著院墻說,當時這里是一條溝,石碑就放在這里,后來不知道去哪里了。
今年92歲的錢鴻章家住忠義街。他告訴記者,岳武穆祠原坐落在東西街上,大門朝南,面積有四五畝。廟臺高約一米,兩側放置著秦檜及其妻子的跪像,還有幾通石碑。記憶中,大殿內的塑像后來都被拉走了,大殿成為學生集體宿舍。在20世紀50年代,大殿前的跪像被拉走煉了鋼鐵。“群眾感念岳飛的功績,在原岳飛廟院內大殿前面又建了個小廟,里面只供奉了岳飛牌位。廟門上方刻有‘岳武穆祠’四個字,是我父親寫的。我當時十歲左右,用電工刀把這四個字刻了上去。”這座群眾紀念岳飛的小廟,后來也被損毀了。
“岳武穆祠是為紀念抗金名將岳飛而建,后來遭遇戰火,又歷經廢廟興學等,消失在歷史深處,實在可惜。”錢鴻章說,“附近的居民曾多次想重修岳武穆祠,以弘揚岳飛精神,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如今,原址上正在蓋樓,看來在原地重修是不可能了。但是,大家都有這個情結,哪怕換個地方重建岳武穆祠也好。”
原岳武穆祠到底啥樣
趙永勝從事文化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對岳飛和郾城大捷等相關歷史非常感興趣,不僅自費購買書籍研究,還將岳飛在漯河的歷史遺存全部走訪了一遍。在他的介紹下,岳武穆祠的模樣在記者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忠義街的老名是火駒巷,明朝修建岳武穆祠后,改名為忠義街。忠義街南口有一座全木結構跨街牌坊,上書‘忠義坊’三個大字,是進出岳飛廟的南大門,又叫精忠門。忠義街北頭是一個圓閣門,門外有一條南北大路直通岳武穆祠,路兩邊各有一個大水坑。進岳武穆祠首先過圓閣門,門內有一影壁墻,墻的前面跪著四個生鐵鑄像,分別為秦檜、秦檜之妻王氏、張俊、萬俟卨。”趙永勝說。
影壁墻后邊是岳武穆祠的正門,門上是木雕橫匾“岳武穆祠”。正門裝飾古香古色,門前有青石臺階,兩旁分踞石雕雄獅,高大魁偉、體態逼真,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進大門是三間正殿,正門上方有一木匾,上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兩側有對聯“武穆移吾祖,昔屬并蒙存老岸;孑遺眾子民,今復馨香薦新祠”。正殿是岳武穆祠的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三丈。正殿敦重莊嚴,氣勢恢宏。面闊二十余米的大殿,單檐歇山、古樸莊重,是為思岳殿。
殿內有岳飛夫妻二人塑像。高大魁偉的岳飛端坐明間正中,高一丈有余,滿面紅潤,雙目遠眺、炯炯有神,右手扶膝,左手握劍,頭戴紅纓帥盔,身披黃色戰袍,臂露金甲,足履武靴。殿中兩側塑有岳飛八大將之立像,岳云、張憲、牛皋、湯懷、王貴、張顯、張保、王橫,個個栩栩如生,手持兵器,威風凜凜。殿中設有香案、香鼎,殿口抱柱上有一副楹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東西兩側墻壁上畫有岳飛大戰金兀術的戰斗場面和岳云用銅錘打死烏鴉太子的畫面。殿前東西抱廈的粉白墻壁上有“岳母刺字”等岳飛成長故事壁畫。
抱廈前立著明、清兩代名人書寫的石碑,多為來郾城祭拜岳飛的賢達名士瞻仰岳飛廟時的詩文佳作,還有一些則是歷次重修岳飛廟的紀實。作者中有明、清兩代名人,如:李實之、劉玨、何景明、王誥、武建邦、鮑瞻魯、孫履嘉、王璋、趙嘉賓、唐敬齋、傅爾德、陳雋峰、趙遵律等。院中有幾棵合抱的參天柏樹,好似幾位勇士威武地守在岳飛殿前,把院子襯托得肅穆雅靜。
從兩側繞過屏風出后門便是二進院了,是三間岳母大殿,殿門上方匾書“精忠報國”四字。有岳母為岳飛刺字的雕像:中間有一位夫人雕像,此人便是岳母,右手拿一鋼針躬身在岳飛背上刺字,下面是岳飛單腿跪下背向母親,讓其刺“精忠報國”四字。院中兩廂也有畫廊和碑林。
岳母殿的后院便是三進院了。主房是兩層樓的天爺閣,內坐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兩尊神像。樓前面有東西偏房各三間。
岳飛廟前的兩個水坑,很像開封龍亭前的潘、楊二湖,東渾西清,水坑南面的忠義街似龍亭大街。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填這兩個坑,人們將岳飛廟里很多石碑都埋了進去。
據趙永勝研究,馮玉祥主政河南期間,在各地推行新政,廢除衛役制,改設警察局,縣長出門取消喝道,改坐轎為騎馬;女子放足,男子剪發辮,禁煙禁毒,清剿土匪,破除迷信,搗毀神像,倡興修水利。在破除迷信搗毀神像時,官兵把岳武穆祠和神廟混為一談扒掉了。
“岳飛在郾城抗金期間,寫下了氣貫長虹的《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千古傳頌,熏陶了歷代愛國志士,激勵了無數熱血男兒。岳飛的英雄壯舉是華夏兒女愛國情懷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趙永勝表示。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